自动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董介春(1988级自动化专业学生、现任学院电子工程系党支部书记)
满怀着对城市和象牙塔的梦想,1988年我来到了梦中的学校——山东纺织工学院。当我到达时天色已晚,汽车在三座大楼前停下了,映入眼帘的只有三座学生宿舍楼和一个两层的食堂,依稀远处有几座小平房,其余能看见的就是杂草,没有想象中的高楼大厦和霓虹灯,简直和荒山野岭差不多,我当时想,这里跟我们老家差不多呀,除了这三座楼我们没有,平房也没有什么区别呀,从心里感觉有点失落。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学校的全貌,跟我初次见到的印象没有什么两样,远处有一座二层的白色小楼,后来就是我们的教室,以后才知道那是原来麦岛小学的教学楼,我们亲切称它为“小白宫”,东侧还有一个臭水沟,但照出像片来很“漂亮”,我们称它为“小东湖”,这令我们想起了朱德元帅的一首诗:“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定比西湖强”,后面有一座在建的教学楼。这就是当时的山东纺织工学院新校。
那时我在机电系,当时有两个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和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每个专业招两个班,每个班30人。记得我上计算机语言课时,是在小平房内进行的,平房内摆放着30台计算机(苹果机),这就是我们最先进的机房,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那时的计算机在我们心目中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它可以完成一些不可思议的工作,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充满了吸引力!
大约在91年,原机电系分为机械系和自动化系,自动化系正式成立,同时也结束了学生新校、老校交替上课的历史——自动化系迁至新校区,办公条件和实验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增添了不少新实验仪器,有电机拖动实验室、交直流调速实验室、电路原理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微机控制实验室、自控原理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等。所开设专业只有1个,共60名学生,教职工大约只有二三十人,大部分教师都是副教授或讲师,基本上没有教授,更没有博士。
1992年,我毕业后有幸成为一名实验教师。当时的电子实验室条件还算不错,新建的电路原理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
在向国菊、徐茂荣、于海生等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电子学科发展迅速。几年之内连续新上了两个本科专业,1994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始招生,2000年通信工程专业正式招生。
由于刚毕业不久,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在此期间,我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一名老师。作为学生,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作为老师,我又要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下,我在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师德师风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日后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校教育先锋、师德标兵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一直从心底衷心感谢那些给予我无私指导和帮助的同事们,是他们给我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环境,是他们为我的人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993年,由原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医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四校合并组建新青岛大学,青岛大学迎来了新的腾飞时代!无论是学校规模、校容校貌,还是教学软件、硬件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逐渐成为一所当之无愧的综合性大学。
自动化系的发展也是“水涨船高”。1997年,自动化系与电气工程系合并,成立了自动化工程学院,教职工人数比1988年时翻了一番还多,而且师资力量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实验室规模逐渐扩大,实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经过几年的调整,自动化工程学院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从2003年开始,经过从领导干部到每一个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学院跨越式发展。首次有了硕士点、博士点,引进了院士、学术带头人,申请了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了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等。与西门子、欧姆龙共建了多个联合实验室,与美国TI公司合作共建 TI DSPs联合实验室,与美国Altera公司合作共建了青岛大学-ALTERA SOPC联合实验室等。自动化工程学院也成为首屈一指的热门学院。
看着眼前崛起的自动化工程学院,看着这些先进的教学条件,再看看学生们充满自信和希望的眼神,回想着自己这二十几年来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娃,随着自动化工程学院一起成长,成长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心中无比自豪——因为,这里面有我的一份辛劳和奉献。同时,我心中充满了感激——由衷感激引领我成长的领导和老师们!
随着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教学实验中心、系统与控制教学实验中心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电子信息与微电子制造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完成,专业实验平台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在学院基础(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实验中心)、专业(多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共建实验室等)、研究(两个省重点实验室)三级实验平台下,我们坚持并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力度,将更加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我坚信,随着自动化工程学院的软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青岛大学的明天会更好!
(本文系青岛大学合并办学20周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