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学院“薪火相承”革命历史宣讲团赴潍坊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 日期:2024-07-26 23:12 【字体: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座博物馆背后,都有一群致力于挖掘、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先锋人物,他们的不懈努力让历史的脉搏得以延续,文化的光芒更加璀璨。7月24日,自动化学院“薪火相承”革命历史宣讲团赴潍坊下辖县级市昌邑,走进昌邑市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

昌邑市,这座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东北部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享有“丝绸之乡”、“华侨之乡”、“中国印染名城”、“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基地”、“中国超纤产业基地”等诸多美誉。

在昌邑市博物馆的展厅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照片,将宣讲团成员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抗日战争初期,昌邑市成为了胶东抗日根据地通往鲁中南、转去陕甘宁边区的红色交通线“渤海走廊”的重要交通枢纽。这条神秘的“渤海走廊”,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抗日物资和人员输送的生命线,更是连接胶东抗日根据地与党中央的纽带。

而马渠村,作为这个交通枢纽中的枢纽,其历史地位更是不可小觑。这个拥有700余年历史的古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了昌邑乃至整个胶东地区的重要据点。宣讲团成员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和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了马渠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马渠村成为了昌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积极展开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成为昌北根据地的核心。这里的群众积极拥护抗日队伍,为抗日队伍提供基地和兵员,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昌邑地域南北狭长,自古就有“三齐之巨邑、海隅之咽喉”之说,是进出胶东半岛的门户。从秦汉到明清,昌潍一直是连接京莱的重要枢纽。古时,“秦驰古道”由寒亭固堤入境,经昌邑过潍河至莱州到成山头,历史上也称“胶潍走廊”。这条古老的通道,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和民族的兴衰。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更是成为了抗日队伍东征西进、打击敌人的重要通道。宣讲团成员们沿着这条历史通道行走,仿佛能够感受到当年抗日将士们的英勇和坚韧。

在参观过程中,宣讲团成员们还特别关注了昌邑市博物馆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他们了解到,昌邑市博物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还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此次自动化学院“薪火相承”革命历史宣讲团赴潍坊昌邑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和积极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和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了昌邑市在革命历史时期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深刻感受到了昌邑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了解革命历史,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