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每一项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背后都有一群勇于探索、不懈创新的领军人物,葛村榼子文化能够延续至今并且熠熠生辉离不开传承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了更加详细深入地了解葛村榼子文化,感受传统艺术的美,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4年8月6日,自动化学院“讲好家乡故事,弘扬家乡文化”传统文化保护实践团在寒假社会实践的了解的基础上继续对葛村榼子传承人——王承厚老师进行了深入专访。
葛村榼子是一种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较高历史人文价值的民间木雕工艺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这种工艺品最初用于印制面食,如馒头等,以其精美的花纹和寓意吉祥的图案而闻名。葛村榼子的制作技艺经过各朝代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在即墨葛村王姓家族的世代相传下,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特色。
王承厚十三岁便开始跟着叔叔学习如何制作“榼子”,之后跟着师傅做学徒,在每日勤学苦练下,他的雕刻技艺突飞猛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对手工艺品市场造成了冲击,榼子的需求大幅下降。王承厚一度因此放弃榼子制作,转而外出打工。但他的手艺在工友中引起了惊叹,使他意识到手艺传承的重要性。于是,他重拾刻刀,更加专注于提升榼子的艺术价值。
经过46年的打磨,王承厚成为“葛村榼子”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从“实用”到“文化”,王承厚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榼子的款式和花样进行了创新,兼具实用与收藏,他创作的很多作品,被不少藏友高价收藏。王承厚在古城开了榼子店,希望更多人关注到“榼子”文化,关注传统手艺,他也欢迎学生和手工艺爱好者随时前来参观学习,同时希望培养孩子们对于榼子文化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长大之后对榼子文化有更加饱满的热情,使榼子文化能够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
由于目前许多传统文化都受到了冲击,榼子也不例外,在与王承厚的交谈中我们得知,现在用榼子人越来越少,再加上机械化的冲击,很多手艺人都逐渐离开了这个行业,如果这门手艺和文化传承不下去就太可惜了。为了更好地传承,除了做出更多符合现在年轻人审美的图案,在2017年,王承厚老师走出村庄,到即墨古城开起了店铺,更好地促进了榼子的传承发展。
当提及当时为什么学做榼子,王承厚脸上的笑容变得格外生动,少时的回忆好像就在眼前:"早些年,一户人家就只有一个榼子,但同村里不同人家的梳子的图案会有不同,每到节日,我们小孩子就拿着自家的榼子去挨家挨户地交换,全村跑一圈,最终能做出十几种图案的饽饽,特别有意思。"
此次专访王承厚老师之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葛村榼子文化背后蕴含的深厚的底蕴,亲眼见识到了王承厚老师制作榼子精湛的技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当今时代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料的难题,正是这些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以及他们对于非遗文化的改革创新才使得各项非遗文化延续至今并熠熠生辉。